社會的信任機制,對於一個國傢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至關重要。著名經濟學傢厲以寧曾經指出:“一個社會,在信用缺失的情況下,經濟註定不會得到順利的發展,也就永遠不會進入充分選擇的經濟。”在他看來,“信任是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信任也是一個社會性的概念,隻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就會產生信任問題。”近些年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瞭一些信任危機的跡象,比如“毒奶粉事件”、“郭美美事件”、“食物安全問題”、“大街上是否攙扶老人的爭論”等等。這些跡象顯示,當前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有降低的趨勢。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麼,到底社會中真實的信任關系為何?信任關系能否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穩定劑或助推器?這些問題引起瞭學界的關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Survey,ISSS)在中國傢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CFPS)中,專門設計瞭信任相關的問題,調查瞭老百姓對於父母、鄰居、陌生人、幹部、醫生的信任情況。

調查的結果顯示,人們對於父母是最信任的,對於陌生人很不信任,對於幹部的信任度也不高,對於鄰居和醫生的信任度處於中上的水平。影響信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受到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更喜歡相信別人;隨著年齡的增加,人們對於別人的信任是逐漸減少再到基本不變再到逐漸提高的過程;對於自己生活越滿意的人,更願意相信別人;在社會因素方面;居住在城市的人相對於城鎮相對於農村更容易相信別人。

上午,通過問路找到受訪戶李大姐時,她正在店裡幫客人打包食品。受訪戶是一個五口之傢,李大姐和丈夫在街上開瞭一傢批發商店,批發各種零食。開始調查後,當我們問到信任的相關問題時,李大姐說,對於父母那肯定是最信任的人,左鄰右舍大傢一起居住多年,都台中西區高級月子中心很瞭解,所以也很信任;對於陌生人就不一定瞭,不知道對方的情況,所以還是小心點比較好,整體上對於人還是比較信任的,最後李大姐對於是否信任別人給出2的分值,對於父母、鄰居、陌生人、幹部、醫生給出的分值分別是10、10、3、8和8,整體上比較高的分值。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整理,得出城市、城鎮和農村的人們關於信任的數據。發現信任度均值上,城市小於城鎮小於農村,在社交過程中城市中的人比城鎮比農村的人們更願意相信別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傳統社區的變化,那種建立在情感、依戀、內心傾向等基礎上形成的有機群體也開始向以公共的、理性的契約關系聯系起來的以利益為導向的社區轉化。其次這種變化也可以從社會分工和受教育程度的角度來解釋,城市的生活分工比城鎮比農村更為細致,專業化程度更高,城市的人們的工作更為單一,每天專註於一項工作,為別人服務,獲得收入,自己的生活所需由別人的勞動支撐,這種生活中人與人的分工協作更為緊密,人們更加知道合作的重要性,而在農村,糧食基本都是自己種植,很多基本所需都是自給自足,相對於城鎮、城鎮來說,農村的分工協作沒有城市那麼細致,對於合作的認識沒有城市那麼強烈,所以這種認識必將在社交過程中有所體現,所以城市的人們相對於城鎮相對於農村更願意相信別人。從受教育的層面上講,城市整體受教育程度高於城鎮高於農村,而前面分析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人們更願意相信別人,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整體上城市的人們相對於城鎮相對於農村更願意相信別人。

本文來源:東台中南屯區月子中心推薦方早報

我們到達的時間是下午,陳大姐在小區門口接我們,進到傢裡之後,陳大姐很熱情地給我們泡茶、拿水果。當問起對陌生人是否信任,對父母、鄰居、幹部、醫生有多信任時,陳大姐說,對於父母肯定是信任的。對於鄰居,陳大姐說他們搬到這個小區3年瞭,左鄰右舍基本都不認識,都碰不到面,說到這裡,陳大姐說這方面確實感覺不像老傢那樣溫馨。對於陌生人,陳大姐說現在對於陌生人還是持小心的態度,說之前自己被騙過,雖然錢不多,但是還是很寒心,也說現在電視上報道的乞討的人都職業化瞭,到處欺騙人的同情心,所以對於陌生人還是小心點好。最後陳大姐在是否相信別人上給出4的分值,對於父母、鄰居、陌生人、幹部和醫生給出的分值分別是10、5、1、7和8,整體上是中等水平的分值。

1.教育程度的影響

信任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數據顯示,人們對於幹部的信任度隻有4.881,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這說明幹部的公信力相較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一些幹部的貪污腐敗,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在招標、采購、錄用和審批過程中以權謀私、權色交易。幹部的腐敗問題是每一個政府的通敵,也是每一個政府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美國前副總統艾伯特·戈爾曾指出:“腐敗是任何社會最危險的社會疾病。這是因為腐敗像一種致命的病毒,攻擊有利於社會進步功能的重大結構,因而使社會生存面臨巨大危險。”人們對於鄰居和醫生的信任度均值為6.361和6.608,對於鄰居的信任度並不是很高的原因在於,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鋼筋水泥墻、防盜門在為都市人築起隱私空間的同時,也把鄰裡之間的親近感隔離在外,這造成瞭鄰裡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遠遠低於城鎮和農村。這幾年我們也能看到醫患關系的緊張,原因在於現在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逐漸淡化、商業性日益濃厚,一些醫療機構存在相當比例的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再加上一些醫生的水平有限、為私利亂開藥、多開藥、開貴藥等原因造成人們對於醫生的信任下降。

1900年,德國社會學傢齊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發表瞭《貨幣哲學》一書。在書中,他指出,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在我們的問卷設計上,一方面調查瞭老百姓對於父母、鄰居、陌生人、幹部和醫生的信任程度,旨在瞭解不同社會角色被信任和被認可的程度;另一方面,從個人因素(受教育程度、生活滿意度、年齡、性別)和社會因素(居住的社區類型)兩個方面來調查與分析當下中國老百姓信任的影響因素。在測量上,前者用0-10刻度法,總共通過11個刻度來描述對於父母、鄰居、陌生人、幹部、醫生的信任情況,數值越大表示越信任,數值越小表示越不信任。後者則采用五點量表,用1-5這5個刻度來描述喜歡信任還是懷疑別人的情況,給出的數值越高表示對別人越懷疑,數值越低表示對別人越信任。2012年的跟蹤調查中,在全國有35729份有效的成人問卷,覆蓋瞭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

2.年齡的影響

幾個案例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員)

3.2012年7月26日,湖南省永州市N社區。

到訪的時間是下午,劉老伯還在地裡幹活,說明瞭來訪目的之後,劉老伯放下手中的農活,很熱情地接受瞭調查。劉老伯今年已經58歲瞭,老伴56歲,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各自都成傢立業,都在農村。當問起信任相關的問題時,張老伯說相信或者不相信別人還是要根據跟人接觸的時間來看,如果接觸的時間長,對人也比較瞭解,這樣比較能信任。但是對於陌生人就不好說瞭,對於陌生人還是持懷疑的態度,最後劉老伯在相信還是懷疑別人上給出3的數值,對於父母、鄰居、陌生人的信任度上分別給出10、9、2的分值,對於醫生和幹部,張老伯說比較相信他們,尤其是醫生,最後給出的分值分別是10和8,總的分值上還是比較高,說明劉老伯對人還是比較信任。

我們在調查中用1-8分別代表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得到不同教育程度的個體關於是喜歡信任還是懷疑別人的信任度均值,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信任度均值逐漸降低(分值越低說明越信任別人),說明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人們更傾向於信任別人。雖然社會發展過程中有黑暗、醜陋、惡意、虛假的地方,但更多的是真善美,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授學生追求真善美,更多地去發現美好,因而受教育越多,人們將擁有更多的真善美的品質,也更喜歡信任別人。實際上這一規律已經得到心理學傢的證實,著名心理學傢朱利安·羅特(Julian B. Rotter)認為信任是可以經過社會學習逐漸形成的。

其次是信任實際上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受教育越多的人,將擁有更多的文化資本,這種文化資本會增加個人的財富,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從而在與人相處過程中獲得更多的信任,在這種條件下,人們也更願意去信任別人,更容易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所以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人們更喜歡去信任別人而不是懷疑別人。

不同關系的信任度

由於成人問卷的最小調查年齡是16歲。在16歲到45歲這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加,信任度均值逐漸增加,說明人們對於別人變得越來越不信任。從16歲左右的天真無邪、無憂無慮慢慢過渡到獨立生活、成傢立業、獨當一面、生兒育女、贍養父母,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逐漸增大,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變得越來越小心,對於人開始慢慢變得不信任。在45歲到65歲這個階段,可以看出人們的信任度均值在一個水平線上,說明這個階段人們對於別人的信任沒有變化,主要是由於在這個年齡階段,人們承受的壓力基本到瞭頂點,事業發展也基本很穩定,傢庭生活也比較溫馨,子女也逐漸獨立,壓力逐漸減小,這時人們的內心也開始進入平和,所以對別人的信任沒有增減。在65歲以上的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於別人開始變得更加信任,主要是由於在這個年齡階段,子女也基本成傢立業,內心的泰然和不爭,人們傾向於對外在世界更友好,所以更信任別人。

3.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我們把人們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分為5個刻度,從1到5,分值越高表示人們對於自己的生活越滿意,通過對調查數據的整理得出不同生活滿意度下人們關於信任度的數據。可以看出,對自己生活越滿意的人對別人越信任。主要原因在於,對於生活越滿意的人,往往對於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更積極樂觀、更陽光。並且對生活越滿意的人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一般更主動、更願意相信別人,也更願意給別人帶去正能量,這一點從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就可以體會到,對生活越滿意的人,生活過得越陽光,並且也會把這種積極向上、陽光的態度帶給周圍的人。所以,對於生活越滿意的人,越願意信任別人。實際上,心理學者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從信任者的角度去研究影響信任建立的因素,莫頓·多伊奇(Morton Deutsch)等人的研究表明,信任是一種存在於個體內部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質或信念,具有不同心理特質或信念的個體具有不同的信任傾向。所以,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來說,信任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本身就是一種較為穩定的心理特質,這種心理特質對環境的反應也較為樂觀積極,呈現出信任的心理傾向。

4.居住的社區類型的影響

1.2012年7月15日,河南省周口市X鄉。

結論




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調查

如何解決當下社會上出現的信任不足問題?首先應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在當前,中國公民道德建設和經濟發展不同步、公民道德素養不高、人們之間缺乏信任的環境下,切實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就顯得尤其重要。其次是增強企業監管力度,堅決取締欺騙消費者的奸商。還有,加強對政府幹部的政風建設,加大對公務員的行政監督,加強反腐倡廉工作,加大行政、審計監督,努力建設一支勤政為民、廉潔奉公的公務員隊伍,進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2012年8月10日,廣東省韶關市Q鎮。



如圖1所示,父母、鄰居、陌生人、幹部和醫生的信任度均值分別為9.083、6.361、2.185、4.881和6.608。父母是最受信任的,對陌生人的信任度隻有2.185,是最低的信任度,這也印證瞭當下社會中出現的冷漠現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越來越不信任。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在社會轉型改革以及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下,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在物質利益面前逐漸發生瞭扭曲,對物質有著無限的貪欲,唯利是圖,並且逐漸把追求錢財、物質當成衡量個人社會價值的唯一標準。欺騙人民感情、消費大眾良心的現象已經像病毒一樣滲透到瞭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乞討的職業化、扶老人反被訛詐等現象已經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踐踏至冰點,在這種背景下,人們變得越來越小心,越來越多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受到嚴重侵蝕。其次,從社會學角度講,信任是一方對另一方的人格特征及行為的預期判斷,例如康韋·勞埃德·摩根(Conway Lloyd Morgan)和莫頓·亨特(Morton Hunt)認為信任是指一方對另一方的可靠性、正直及信心的判斷。當我們面對一個陌生人時,由於對其人格及行為動機不瞭解,往往處於自我保護,基本都會很小心,所以對於陌生人的信任度很低。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台中北區月子中心評價
arrow
arrow

    ggrqy96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